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生活 > 正文

青岛火车站在哪个区(有关于青岛火车站的历史)

  • 生活
  • 2022-05-01 11:57:38
  • 253

1897年11月,也就是光绪二十三年,德国借口其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,出兵强占胶州湾沿岸地区。1898年3月6日,清政府代表李鸿章、翁同龢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在北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《胶澳租借条约》。条约里规定,允许德国在山东境内修筑两条铁路,一条由胶州湾经潍县、益都(今青州)、博山、邹平等地达济南,另一条由胶州湾经沂州(今临沂)、莱芜至济南;同时,德商享有铁路沿线两侧30里以内的开矿权。

文丨北寒

青岛火车站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泰安路,始建于1899年,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百年老站。百余年来,它一直承担着青岛铁路物流、运输的重任。由于独特的欧式建筑造型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靠海的地理位置,被评为了“中国十大最美火车站”。

1898年3月,《胶澳租借条约》签订,14家德国银行共同出资5400万马克共同成立山东铁路公司后,胶济铁路动土开工。作为这条铁路的起点站,青岛站的地位就显得格外重要。不过有趣的是,直到1899年9月23日,德皇之弟海因里希亲王在青岛主持胶济铁路开工典礼时,青岛火车站的修建还没落实下来。原来,围绕这个火车站的选址和设计,出现了一系列的争议。

1900年1月,青岛站动工,于1901年秋竣工,是一座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钟塔楼,由德国工程师锡乐巴和格德尔茨设计。按照已完成的计划,当局希望铁路的青岛车站,应尽可能地建在商业区和青岛湾的海岸附近。计划指出,铁路线从火车站开始,穿过确定为工业区和仓库区的市区,然后沿胶州湾东岸前行,以方便与港口铁路相连接。

火车站最开始的选址不在现在的位置,而是在栈桥附近。此意见遭到了两位德国铁路工程师的强烈反对,官司一直打到了柏林董事会。一位是海因里希·锡乐巴,另一位是路易斯·魏尔勒。

锡乐巴时为山东铁路公司驻青岛和山东事务所的经理、首席工程师。他认为车站设在栈桥附近不合理,因为这会使铁路形成一个很大的弯道,对当时的技术而言显然要求很高。最终,以“技术上不成熟”为由,西移到了笔直的轨道旁,距离海岸线仅300米。就这样,青岛站成为在中国离海最近的火车站。可以说,青岛站是吹着潮湿的海风,听着海浪的叹息声而建立起来的。

锡乐巴的设计方案,由高35米的德式钟楼和大坡面的车站大厅两部分组成,钟楼沿用了德国乡间教堂样式。为啥会用纯粹的德式建筑风格?主要源于当时的青岛为德国的租借地,德国人在车站的风格上有充分的自主权,可以不用过多地去考虑中国人的接受程度。而胶济铁路沿途的中小火车站,皆位于清政府控制的地区且多通过乡村,因此为取得中国民众对铁路这一新运输形式的信任感,设计者考虑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元素,将车站设计为“中西合璧”风格。

据说,青岛火车站大楼是锡乐巴所负责的整个山东铁路的一个副产品,在一种特殊和急迫的背景下出现的,仅仅一个应急的车站大楼的设计。不过,火车站不仅成为了3年后完全贯通的山东有史以来第一条铁路的起点,同时也成了后来很多人游走青岛的起点。

1912年9月28日,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先生致力于铁路建设,曾从济南乘火车来到青岛,并在青岛火车站月台上留下了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。当时,不仅有当时青岛商界的名流,而且还有德国、法国和青岛报界的记者。在孙中山走过的车站月台上方,青岛人还扎有上书“欢迎”两个大字的彩色牌坊。

现在的青岛火车站,唯一能够与历史对话的就是那标志性的钟楼。从这里依稀可以看到110多年前车站的风貌。高大的装饰山墙突出了面向市区的主入口,格外醒目。车站大楼南角耸起一座厚实的钟楼,下部与地面垂直开有三排两组细窗,建筑双坡陡峭屋顶,钟楼基座、窗边、门边以及山墙和塔顶装饰都用花岗岩砌成。双坡陡峭,层顶、尖塔面覆中国的琉璃瓦,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。钟楼本身位于广西路和兰山路中轴线上,构成这两条路的对景。

1923年1月,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胶济铁路,也收回了青岛站。1991年拆除并原样重建的老火车站钟楼和站房,获得了保留,新的车站建筑设计,延续了老火车站的风格。2006年底,再次进行改造后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火车站投入使用。

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,也许是青岛火车站给客人的最直观感受。乘客一下火车,站在百年火车站旁边,便可以感受到大海的气息,海风徐徐,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,时不时就有海鸟从中掠过;看到这副美好的场景,赶车的疲劳和旅途的艰辛也就消失不见了。